刘于春: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mdash;mdash;记市政协优秀委员刘于春
爽朗的笑容,说话平稳有力、掷地有声,12月10日,记者采访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工会主席刘于春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谈起政协委员这个头衔时,神情严肃地说:这是一种荣誉,这荣誉代表着责任,责任代表着使命,而使命意味着奉献。
刘于春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工厂工作3年,直到现在,他仍然处于和企业打交道的一线,正是有着与工厂一线的工作经历,2012年他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后,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企业的发展。他说,在当前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许多企业需要转型寻找出路,而在转型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专利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于企业融资难,学习企业管理专业出身的刘于春认为,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专利权来通过抵押或者合作获得银行的贷款,来支撑自己的转型。2013年的12月,刘于春提交了《关于中小企业专利质押,推动贷款问题的提案》,提案一经提交,立即引起了我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后,出台了《常德市专利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开辟了我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渠道,缓解了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常年与企业打交道,刘于春感到,企业的发展,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在刘于春看来,企业要发展,不仅要依靠资金、技术,更为关键的是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而我市许多中小型企业目前的管理依然是家族式的、粗放型的,这些企业要么因为管理落后,处于将被市场淘汰的阶段,要么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无法取得突破。说到这,刘于春举了个例子,我市某企业因为自身拥有数项高新技术专利发明,企业在成立之初发展非常迅猛,连续数年取得年产值1亿多元的成绩后,便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无法突破。“其实就是因为这个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始终突破不了家族式的管理,使得企业发展受阻。”刘于春说。
对此,2014年他提交了《关于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的提案》,他建议加大信息化建设导向资金的公共财政投入,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模式,培育或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刘于春都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作为一名业主,一位市民,他亲身感受和观察了解到,我市物业管理水平整体还比较落后,小区内停车乱象、垃圾处理不及时、设施设备损坏后得不到及时修理的现象屡屡可见,物业和业主时有摩擦产生。小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市民的聚集地,居民的家园,小区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感,2014年他提交了《关于优化物业服务的工作,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提案》,希望通过提案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物业公司的指导,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对物业公司实行优胜劣汰等方式,将物业管理提升到科学、和谐、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此外,在人才、农业、知识产权等方面,刘于春也提交了相关提案。2012年提交的《关于争创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推进创新型常德建设的提案》强调要重视代理机构建设,积极培养专利代理人;2013年提交的《关于做好人才工作的提案》中,他建议政府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进行思想启蒙,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科技合作,引进外地人才等;2014提交的《关于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中指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
当选市政协委员近3年来,刘于春已提交了8份提案,他仍然感叹自己做的还不够。刘于春说,过了知天命之年,早已不计较名利得失,喜欢惬意而宁静的生活,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为发展献策,为民代言是他的责任,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为社会为人民尽一份力。
(本稿源于《常德日报》,记者焦阳 实习生 孙梅芳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