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委员风采>详细内容

        深深建言责 殷殷奉献情:——记津市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毕家寿

        发布时间:2016-02-23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字体:

        深深建言责 殷殷奉献情

        ——记津市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毕家寿

        他1996年加入民盟,连续担任两届民盟津市市委委员、津市直属支部主委,连续担任三届津市市政协委员。他热心盟务、关注民生、奉献社会,湖南省优秀盟员、常德市满意政府监督员、津市市优秀政协委员、津市市十大法治人物……在他的家里,各种荣誉证书有满满一箱,他的名字叫毕家寿。2014年,津市市首批成立的2个“政协委员工作室”均以盟员委员的名字命名,其中一个便是毕家寿。

        为民说话的“老毕哥”

        “建言献策要讲真话,这是民盟盟员也是政协委员的职责和义务。”年过六旬的毕家寿精神矍铄,和蔼而健谈,周围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毕哥”。他从2010年起就在网易上开设名为“碧戈”的博客,写下对时事的观点看法,为政府工作献计献策。“说建言易也易,只要敢于说真话;说建言难也难,这需要勇气。既要讲出群众最想讲的,又要讲出政府乐意办的。”这是毕家寿最深的体会。

        津市市区品元宫路段地势低洼,多年来雨天一坑水,晴天满街灰,居民出行极为不便。毕家寿为了解情况,对社区938户3975名居民走访调查,将收集的情况撰写成提案。在政协全会上进行协商发言时,他当着市领导的面“发难”:“有的人指责政府,有钱买小车,无钱修道路,不关心群众疾苦!”毕家寿言辞犀利、情绪激动,却句句在理、深入人心。会后,市政府把治理小街小巷列入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中,当年就对品元宫路等8条小街小巷进行了维修整治。

        2008年,受冰灾影响,津市部分居民小区水管爆裂,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毕家寿从“水”的问题出发,撰写提案剖析津市饮用水取水位置差、污水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建议上移自来水取水口,启动城市污水治理,加强水资源和水设施管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几年过后,“津市大洼城市水厂”基本完工,城市污水处理厂也投入运行。毕家寿觉得“大洼”作为水厂名称不雅,建议取修建地一处景点“白龙潭”的名字,并去掉“城市”二字,命名为“白龙潭水厂”,寓意整个津市人民都能享用龙潭甘泉。意见转交了给了罗先东市长,市长说:“这个名字好,就叫白龙潭水厂”。

        毕家寿深深热爱家乡津市这片热土,对津市的虎爪山文化、宗教文化、孟姜女等地方文化潜心钻研,热心弘扬。2014年,他撰写了《关于关山福地开发利用》的提案,建议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福地文化开发有机结合,打造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关山福地”。该提案被评为市政协优秀提案,在2015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到福地文化的开发利用。他感慨地说:“只要我们讲真话合情合理,领导都会接受和采纳。”这些年,他为津市的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大声疾呼,撰写调研文章10多篇,提交提案40条,社情民意信息近百条,件件情真意切,句句发自肺腑,凝聚了老毕哥为民代言的无数心血。

        小区自治的“领头雁”

        毕家寿所在的三洲驿街道(欣运)小区共有三栋宿舍,100多户居民,都是老国企的职工和家属。小区以前由单位管理,随着企业破产改制,小区变成没“娘”的孩子。“管网破裂污水流,鸡鸭成群满院臭,围墙欲垮无人修,夜间行路心担忧”,居民围坐在小区的樟树下曾编过这样的顺口溜,发牢骚、骂街坊、怨政府。毕家寿看到听到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2年7月,小区举行首届主委员会选举大会,投票选举毕家寿为业委会主任。小区没有物业管理费等资金来源,这个“主任”也没有津补贴可拿,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他二话没说就挑起了担子。上任之初,他首先完善了小区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了业委会成员分工,做到事事有人管理、有章可循。然而,业委会禁止在小区养鸡种菜的规定刚一出台,就有人天天找他撒泼。小区卫生无人打扫,业主委员会建议每户居民每年自筹50元聘人打扫卫生,马上有居民说他从中捞了好处。他于是自己垫钱维持业委会的工作开支,同小区共产党员和干部一起做居民的思想工作,这才渐渐得到居民理解。2014年9月,欣运小区开展同心工程创建,改名为同心小区。这时,津市市启动完美社区建设,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在旧管网改造时,毕家寿赤膊上阵,与施工队员一起挖泥挑土,干得热火朝天……一两年时间,小区就修建起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400平米的文化活动广场,添置了6套健身器材,建成了棋牌室和书画室,安装了6台空调、4台电脑、2台电视、1个乒乓球桌等。他又利用原企业闲置房屋办起了老年大学,开设国学、曲艺、书画、摄影四个兴趣班,前来报名学习的老年人络绎不绝。学校被常德市老干局评为优秀示范型老年大学。

        环境变美了,治安变好了,人的思想也变了。人们还是围坐在大樟树下谈天说地,不同的是骂人的少了,点赞的多了。没有包点领导,没有后盾单位,没有财政预算,同心小区从一个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完全依靠居民自治和政府惠民政策,建设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人居和谐的幸福小区,成为津市完美社区建设的“名片”。看到小区的变化,毕家寿按捺不住喜悦,写下一副对联挂在同心小区门口。上联是“我为小区出一力,家家户户都受益”,下联“我为小区献一策,子子孙孙都记得”,横批“同心奔小康,实现中国梦”。如今,同心小区居民自治的经验带到了津市船厂小区、桥北社区等地,这些小区也挂上了这幅对联作为宣传。《湖南日报》、《常德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同心小区居民自治的经验。2014年11月,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之享等多位省、市领导来到小区参观。2015年4月,李薇薇来津市调研,邀请毕家寿参加座谈会,了解同心工程创建情况,对同心小区大为赞扬。

        热心公益的“监督员”

        作为常德市和津市市两级满意政府监督员、市纪委党风政风行风监督员,他多次深入机关、学校、街道、农村调查研究,对物价、工商、财政、农机、环保等职能部门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并提出了“加强学校食品安全”、“未成年人上网管理措施”、“的士乱收费的原因及管理办法”等意见建议。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他不仅是满意政府工作的监督员,更是促进者,资助同心小区孤儿、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哪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为帮助特困群众张祥福、李克宙办理低保,他写申请、打证明,协助社区入户调查,光民政局就跑了十多趟。看到阳由社区居民黄生梅丈夫亡故,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居无定所,毕家寿多方奔走为她申请到廉租住房。十多年前,民盟津市市委一行人来到白衣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了解到当地荷花村有位叫马兵娥的学生,父亲因病截肢丧失劳动力,母亲离家出走,家境十分困难。于是毕家寿每年为她捐助600元学费和生活物资,连续10年从未间断,帮助这个贫困孩子圆了大学梦。马兵娥现在永州市的一所中学任教,每年过年回家都常来看望毕家寿。

        这些年,毕家寿尽管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最珍视的是在湖南民盟省级组织成立65周年纪念大会上,被评为省优秀盟员。他常说:“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我很快乐,很有成就感。作为一名盟员,我们要参政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做好事、做实事。只要社会需要,我还要继续贡献光和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赤诚热情奉献诠释了一名民盟盟员的精神品格,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供稿:民盟津市市委 吴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