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2021年第17期
青年觉醒,从“真”开始
——观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市委办信息科 汤志勇
看完电视剧《觉醒年代》,很长一段时期,我的脑中都被一幕幕经典场景所萦绕,被一个个鲜活人物所感染,似乎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正剧,而就是那些“年轻”的先贤来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从他们身上,让人看到觉醒的艰难、觉醒的价值和觉醒的力量,也启示后来者:青年觉醒,要从“真”开始。
能觉醒者,往往都有真性情。时间的刻刀将人雕琢得“成熟”,但也容易掠走其质朴。唯有真性情者能保持本真和初心,不被一己之私所蒙蔽,而清醒于更遥远的未来和更辽阔的空间。在《觉醒年代》中,同为北京大学教授,胡适见好友陈独秀、李大钊不顾安危投身社会运动,不禁问到:“我们三人现在都已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么做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务实之人对真性情的疑问和不解,而答案却在“一场痛哭”中可见——天津海河边,当李大钊送逃出北京的陈独秀路过时,满岸破帐篷和逃难百姓扶老携幼的场景,让陈、李失声痛哭,落泪良久,当场便有了着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便是“真性情”——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对家国和弱者满怀感情。现实生活里,我们为生计、人情和利益而脚步匆匆,这本无可厚非,但除此之外也要学会放缓脚步等一等灵魂,让精神匹配上物欲,涵养同理心、同情心、同等心,经常问一问内心:今天,可有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醒而不惑者,是因为真信。无论何时何地,追求进步的人都渴望觉醒,但醒来后能否不罔不怠、坚定不移,关键在于是否有真信仰。1916年,当27岁的李大钊从日本归来时,中国大地上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美式民主等各种主义激烈交锋,他一度困惑“到底哪条路适合中国”?可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李大钊开始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最终确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此后他为这个信仰写文章、作演讲、建组织,直至牺牲毫不动摇。当下,社会思潮激荡、观念多元,面对形色诱惑、艰难挫折,青年中不乏有的“饭圈”、有的佛系、有的“废柴”等等,但我觉得真正追求进步的青年人应该是“真信”青年——有具体而坚定的个人信仰,这份信仰要以“四个自信”为基础,以中国梦为背景,从个人的角度看既可以是事业目标,也可以是修身目标,一旦确定了自己的长远目标,就要风雨无阻,义无反顾,始终不动摇、不懈怠、不退缩。
让觉醒发出光芒,必得真干。犹如一颗种子要萌芽必得播种,觉醒的价值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正因为此,相较思想的醒悟,真正干起来更难能可贵。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一个场景令人热血沸腾:五四期间,陈独秀目睹爱国学生被大肆逮捕、校园竟成临时监狱,惊怒之下决心用实际行动改造社会。当晚,陈独秀举酒向家人致歉“从今可能又要过颠沛流离生活”,陈延年、陈乔年受父亲鼓舞,三人举杯同誓“为了改造社会将不顾一己安危”。此后,陈独秀冒着生命危险筹划建党,指导全国各地成立党小组,最终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陈延年、陈乔年作为党的早期领导者和共产党员,组织发动工人,为党辛劳工作,即使面对敌人的屠刀也大义凛然。在他们身上,觉醒最动人的光芒是“真干”!作为青年,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或许想得快、想法多,但如果坐而论道、临渊羡鱼,永远不可能有真收获。只有认准道路后真正“起而行之”,即便征途漫漫,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稳走扎实,终究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唤起更多人的觉醒,前提是真诚。在《觉醒年代》这部剧里,大钊先生是个亲切可爱的人,他用真诚唤起了更多人的觉醒。虽然李大钊留过学,可他打心底同情底层的工人、农民,始终把他们当成朋友:路遇因孩子生病而走投无路的工人葛长贵,他仗义出手,把自己行李也卖给当铺;临近过年,他把工资悉数买了米面肉菜送到长辛店工人宿舍,同无米下锅的工友们“包饺子”。正是靠这股真诚,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葛长贵等一批工友中形成了思想认同,最终加入他的行列。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一个人觉醒的力量有限,只有更多人开始觉醒才能迸发蓬勃力量,然而无论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还是在一家企业、一个团队,青年想要在觉醒后唤起更多志同道合者,都应懂得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摒弃偏见与傲慢,以真诚团结身边人、感染身边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时代的大潮、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都呼唤青年能觉醒起来,以青春之才华,投火热之实践。而青年的觉醒,始终都是从“真”开始!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