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好文共赏>详细内容

        好文共赏2022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2-04-01 信息来源: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清明时节,让我们走进苏东坡的清明

        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从农历上讲,清明节气一般是在三月初。

        何谓“清明”?它的本意,是“气清景明”,指空气清新、景象明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万物清洁、齐整、明朗,不论是春耕生产还是植树造林,都正当其时。

        清明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在汉语言里,它的含义还引申到了很多其他方面:它可以指天下治理井井有条,也可以指人的思路清晰明朗。不论是指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清明都包含着正面向好的意义。

        在如此“清明”的自然时节,总让人想起一位有着“清明”的政治抱负、有着“清明”般人生智慧的诗人——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冬到熙宁十年春,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正值壮年、意气风发。苏轼励精图治、大加整饬,只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就把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终于得闲的他,来到郊外北山半山腰,选一块好地,起一座楼台。人在红尘中、超然万物外,苏轼的弟弟苏辙为它命名——“超然台”。

        又是一年清明到。此时“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正是大好春光。苏轼约请一批好友,“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极目眺望,山青水绿花盛放,满城老少人精神。这个“壕”,不是“土豪”的意思,而是密州城的护城河。“基建达人”苏轼在任期间,好好地将其疏浚一番,这是送给全城百姓的“民心工程”。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在古代,寒食、清明两个节日相连。唐宋习俗,清明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苏轼举杯,对大家说:且放下对先人与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地有明前新茶,何处不是家乡?

        这是一次清明时节的“超然台雅集”。雅集的主题是什么?就是词作最后的那一句——“诗酒趁年华”。人生苦短,大好年华,不如及时行乐,有诗有酒有朋友。

        诗酒年华,白驹过隙。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春,苏轼从密州调任徐州。当年清明时节,他写诗赠给密州的继任者孔宗翰。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盛春时节,桃花、杏花、海棠、樱花,差不多在同时开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百花丛中,苏轼偏偏留意到了梨花。跟“那些花儿”的红红火火不一样,梨花从花朵到花蕊通体素白,虽然也是繁繁密密,但是看着清爽宜人、净素淡雅。梨花带雨,淡白清新的梨花,最好的搭配应该是清明时节的潇潇春雨。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居所庭院内,东栏的这株参天梨树,花满枝头,如同大雪,令人看得入神,令人看得心生惆怅:人生还有多少个清明,可以赏得如此美景?

        “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总是在诗篇的末尾“点题”。这一句,你怎么看?在我看来,它是双关:如果此处“清明”指自然节气,你可以认为这是对岁月匆匆的感慨;如果此处“清明”指人生智慧,你可以认为这是对“人生不惑”的追求。那一年,苏轼40来岁,不正是“四十不惑”的年龄吗?

        两年之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经历人生大挫折“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住所东坡开荒种地,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困居黄州,第三个寒食节来临之际,也就是清明节的前夕,他写下两首五言诗,并书写出着名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生活如同一团乱麻;“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心情更是如同死灰,似乎不起任何波澜。

        但是,如果就这么一直消沉下去,那也不是苏东坡。那个说过“诗酒趁年华”的苏东坡,终于把人生看得更清明。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三月七日,正是清明时节。你仔细对照一下时间,不正是写作《黄州寒食帖》的前后吗?

        时间相近,两组诗词的意境为何如此不同?也许可以这么解释:清明时节,大好春光,如果你枯坐屋里,看到的全是烦恼;如果你走进自然,感受的尽是欢愉。

        苏东坡是个明白人,他晓得,这清明前后的雨,就是如牛毛、如花针,是“沾衣欲湿杏花雨”,没有大妨碍。雨点打在竹叶间,沙沙作响。下了一会儿,伸出手去,忽然发现接不到雨滴了。天上云头渐渐散去,云层间透射出阳光。微风吹来,一阵清凉,正好醒酒。

        “下放”黄州,是苏轼人生最落魄的时光之一。在此之前,发生过判了“死缓”的乌台诗案;在此之后,他还被“发配”到广东和海南。也许在遇到这场雨、写了这首词后,他就已经横下一条心:管你顺境逆境,在我眼里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管你刮风下雨,我也总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清明时节,让我们缅怀那些清明的人生。“诗酒趁年华”,这是苏轼的清明;“人生看得几清明”,这也是苏轼的清明;“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更是苏轼的清明。


        推 荐 人:洪  科

        文章来源:《半月谈》

        推荐理由: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日子,更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说起清明,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创作了以清明、寒食为主题的诗词,他们或悼念家国情愁,或感怀清风杨柳。清明将至,让我们伴着对故人的悠悠怀念,品读名篇佳作,走进苏东坡的清明人生。

        分享到: